搜索
导航

论语网 > 论语二十篇 > 子罕篇 > 第三十章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发布:2022-07-30 13:24:10
论语·子罕篇·第三十章(论语9.30)
(原文朗读)

原文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1);可与适道,未可与立(2);可与立,未可与权(3)。”

注释

(1)适道:适,往。这里是志于道,追求道的意思。

(2)立:坚持道而不变。

(3)权:秤锤。这里引申为权衡轻重。

翻译

孔子说:“可以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

解读

在人生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人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每个人生阶段里,每个人都要与人交往,过着社会性的生活。在早年的求学时期,要与伙伴共同学习,与这些人构成“同学”关系;进入青年阶段,总是要寻找有着相同爱好与目标的朋友,一同探讨学问,这些朋友便是“同道”;但是,学道求仁的路是艰难曲折的,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坚持下来,那些能坚持下来的便是修道者的“同志”;即便是笃志求仁的同志,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仍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便是“权”,即便是义同金兰的同志,也会有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所以,几乎不可能做到“同权”。孔子本章所言,就是这个意思。

不难看出,人生的道路上,能相随相伴的人会越来越少。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小时候能与我们一块玩耍的“同学”最多;年龄稍长,能玩到一起的朋友要比小时候的玩伴少得多;青壮年时期,能找到一两个志同道合的“同志”就不错了;在干事业的过程中,几乎找不到事事都能想到一起的人。人生相伴者越来越少,人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独。

以“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为例略加说明:大家虽然可以在一起学习,但却未必会朝着同一个志向而努力。既然大家的志向各异,无论如何都是无法走到一起的。比方说,管宁割席断交的事情,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管宁和华歆本是同窗好友,经常在一起读书学习,但是他们两人一个是真心为学,而另一个却是为了功名利禄。两人虽是共学,但不适道。后来,管宁成了一名德高望重的学者,而华歆则踏上了仕途。

管宁与华歆属于“同学不同道”,孔子所言的“立”,就是指同道者。同学之中,都有正确的人生观,但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的人又有多少呢?比方说,在孔子几个得意弟子中,冉求就曾对此产生过动摇,他在《雍也篇》中就曾对孔子说过,“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也就是说,冉求一度失去了坚持走下去的信心。对颜回等笃志求道者来说,冉求就是“可与适道,未可与立”者。

“权”,指的是通权达变。“同志”之中,即便都能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追求“内圣外王”,但是,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必然也会有差异。比如,荀子和孟子,都是道德高深的儒学大师,但是,二人学术观点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修德、齐家、治国等思想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孟子与荀子,便是“可与立,未可与权”者。

而要建功立业,最终就需要“同权”,有着学识见解,有着共同的志向,有着坚定不移的意志,固然能够有许多共同语言,但是,如果不能“同权”,也无法成事。比如,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是儒家信徒,都致力于宋朝的富强,但两人的思路大相径庭,为共同目标所作出的努力,反而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动荡。“同权”而能建功,最典型的例子是秦孝公和商鞅。由于秉持相同的观点,执行相同的改革路线,最终使秦国走向了繁荣和富强。

原文注音

yuē:“gòngxuéwèishìdào;shìdàowèi;wèiquán。”
修改时间:2023-02-08 23:27:06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www.lunyu8.cn/2/zh/371.html

论语网 - 国学经典《论语》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