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导航

论语网 > 论语二十篇 > 卫灵公篇 > 第三十章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发布:2022-07-30 15:18:07
论语·卫灵公篇·第三十章(论语15.30)
(原文朗读)

原文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注音

yuē:“guòérgǎishìwèiguò。”

翻译

孔子说:“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

评析

“从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关键不在于过,而在于能否改过,保证今后不再重犯同样的错误。也就是说,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不加改正。孔子以“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简炼语言,向人们道出了这样一个真理,这是对待错误的唯一正确态度。

解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圣贤不过是高明一些的人,也会犯错误。像孔子这样的圣人,还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可见他也是犯过错误的。圣人尚且如此,普通大众更是在所难免。所以,不犯错误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犯错,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孔子很重视改过,并多次谈及这一问题。在《学而》篇中,孔子说:“过,则勿惮改。”在《雍也》篇中,孔子这样评价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其中的“不贰过”就是改过的问题。汇总这些言论,就会发现,孔子特别强调“知错就改”。也就是说,犯错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关键是如何对待错误。这个态度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我们是在错误中成长,还是在错误里沉沦的问题。犯了错,虚心改正,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以前犯过的错就不是错,甚至还会变成人生道路上的经验。但是,如果明明知道自己犯了错,却没有改过之意,死不改悔,就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最终滑向失败的深渊。

犯错之后,应该知错就改,坚持错误,必将彻底失败。晋灵公生性残暴,常常因为一件小事就要杀人。有一天,饭菜中有一道熊掌没做熟,他就发了火,把做这道菜的厨师给杀了。晋灵公的大臣赵盾和士季都非常正直。他们看到厨师的尸体非常震惊,在了解情况后,决定进宫劝谏晋灵公。士季打头阵。晋灵公明白士季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来的,就故意躲着不见他。但士季并未放弃,而是步步紧逼。实在没办法了,晋灵公只好轻描谈写地说:“我已经知道错了,今后一定改。”士季听他这样说,信以为真,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但是,晋灵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没有打算改正,依然非常残暴。于是,赵盾便屡屡劝谏。说的次数多了,晋灵公不耐烦了,居然生了杀赵盾的心。被晋灵公派去行刺的麑,把晋灵公的诡计告诉了赵盾,而后自杀了。但晋灵公依然不知悔改,又请赵盾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他的阴谋再次破产了,赵盾被卫士救了出来。后来,晋灵公被赵盾的儿子赵穿杀掉了。这就是他过而不改,落了个自取灭亡的下场。

与晋灵公相反,楚庄王知错能改,取得了霸主的地位。楚庄王初登基时,日夜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手下的大臣们纷纷劝谏,楚庄王不仅不听,还下了一道禁令,谁要是再敢劝谏,就是死罪。大臣中有个叫伍举的,给楚庄王讲了个五彩鸟的故事,借以激发楚庄王。楚庄王明白伍举的意思,表示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大家以为楚庄王要振作起来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并未见他有什么举动。于是,大臣苏从冒着被杀的危险又去劝说。楚庄王听从了苏从的建议,大力改革,撤换逢迎拍马的小人,提拔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制造武器,充实军备。几年之后,楚庄王就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这两个故事,从正反两个角度揭示了“过而能改”的重要意义。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犯了错误之后,正确的态度是承认错误,寻找原因,加以改正,以求以后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修改时间:2023-02-14 13:38:37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www.lunyu8.cn/2/wlg/459.html

论语网 - 国学经典《论语》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