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导航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发布:2022-07-30 13:17:29
论语·子路篇·第六章(论语13.6)
(原文朗读)

原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翻译

孔子说:“(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解读

作为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和儒派人物中的精英分子,孔子对统治者这一群体的关注远胜于其他。这是因为以“仁”、“爱”为中心的儒家学说要求统治者在施政的过程当中必须关心和爱护其治下的百姓,故而孔子也为统治者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本章就是一例。

儒家的政治原则,与法家思想迥异,与西方的权力制衡思想也大不相同。儒家的政治学说,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政治,其合法性和合理性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所以,儒家学说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要比法家和西方国家都要多得多,特别是道德上,更是苛刻。儒家要求帝王要有圣人之德,而执政的将相大臣须有贤者之德。故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唯有修身,才能治人。这种学说,虽然不符合与现代政治学理念,但在政治治理,或者在管理中并非毫无意义。

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当权者,更多的时候应该以身作则,依靠个人的言行和魅力来影响和感召他人,而不仅是靠发布施令。自己做得好,不用命令别人也会跟着学,如果自己做不好,即便你依靠行政强制去推行,也是没有用的。这一点,在现代管理学仍有积极意义。

司马迁在评价汉代名将李广的时候用了这样一句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却几乎没有多余的财物。他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途中遇到缺水断食之时,一旦有了水源和粮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在征战中,李广多次被敌人围追,曾数次受伤,但是从未表现出一丝的畏惧。这样,尽管李广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但是他的部下无不为之感动,皆心甘情愿地追随他,并且随时准备效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事例就很好的例证。

不仅是中国,在国外也同样如此,那些成功的领导者大多能够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美国军事家艾森豪威尔在“二战”时任欧洲战区盟军最高统帅。一个美国人,领导美英两国部队,其难度可想而知。他在一次军官会议上谈到领导统帅问题时,他突然停下讲话,从外面找来一根长绳子放在桌上。他用手去推绳子,绳子几乎未动;然后他改为用手去拉,结果整条绳子都动了起来。放下绳子,艾森豪威尔严肃地对军官们说:“其实领导人就像这样,我们不能推,而是要以身作则来拉动大家。”战争期间,战况一度十分危急,美军伤亡惨重,急需大量血浆用于救治伤病人员。艾森豪威尔走到战士们中间,挽起袖子,带头献血。看到自己的最高统帅都已行动,战士们变得积极起来,献血的热情更加高涨,许多伤员因此得到及时的救治。艾森豪威尔正是靠自己的以身作则,把美英两国军队紧紧地凝聚起来,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成功完成诺曼底登陆作战,击败了罪恶的法西斯势力。战争结束后,艾森豪威尔从欧洲战场凯旋回国时,受到了美国人民万人空巷的欢迎,他本人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十大名将之一。艾森豪威尔正是靠自己的以身作则,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也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名声和威望。

综观古今中外,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何时何地,以身作则是当好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

原文注音

yuē:“shēnzhènglìngérxíng;shēnzhèngsuīlìngcóng。”
修改时间:2023-02-12 10:33:06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www.lunyu8.cn/2/zl/116.html

论语网 - 国学经典《论语》阅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