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导航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发布:2022-07-30 12:11:47
论语·为政篇·第七章(论语2.7)
(原文朗读)

原文

子游问孝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音

yóuwènxiàoyuē:“jīnzhīxiàozhěshìwèinéngyǎngzhìquǎnjiēnéngyǒuyǎngjìngbié?”

注释

①子游:孔子的高足,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

翻译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章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解读

现代人对父母最常用的一句话是“老有所养”,并且认为做到这一点就是尽孝了。但在孔子看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只有养,而没有孝敬的心,就与养些犬马没有区别。若是真心孝事父母的话,就不应仅停留在养的表面上,对父母的孝应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这才符合孝道。

从孔子所处的时代至今,人们所谈的孝多半是讲能够赡养父母而已。所谓赡养,就是指子女在经济上为父母提供一些生活必需品和费用的行为。也就是说,做子女的多数认为应当对父母承担着一定的经济责任,应在在物质上对父母进行帮扶。但是,这种行为缺少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恭敬,因此并不能算作是真孝。孔子在提出这个观点后,论证极为简单,用一个类比而已——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句话是说,就算在家中养条狗或是养匹马都要把它们喂饱,对自己的父母若是只有表面上的养,和养些阿猫阿狗有什么区别呢?这一句话,有力地驳斥了“能养即孝”的观点。

那么,孝的真义是什么呢?“不敬,何以别乎?”由此告诫大家,孝敬父母,不但要承担着赡养父母的义务,还要充分的敬爱之心,“孝”的关键在于尽心尽力地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方面的需求,对于年迈的父母,更应悉心地照顾。

如今的许多老人,虽然也是儿孙满堂,不愁吃喝穿用,可是儿女们常年在外东奔西跑的,不能陪在他们的身边,因此,他们渴望与儿女们团圆的心理十分强烈。此时,做儿女的就应多抽些时间去陪陪他们,而不是按月将赡养费打到父母亲的银行卡上。只给钱不看望或少看望,若是按照孔子的观点来看,那就是不孝了。

父母辛辛苦苦将孩子教养成人,儿女们孝顺父母也是天经地义。不过,大家不管走到哪里,都应在心理想着父母、敬着父母。趁着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想想,尽量让自己的父母生活得开心一些,以免留下遗憾。所谓“子欲养而亲不待”,千万不要等到父母去世以后才知道尽孝,到那时一切都晚了。

在本章中,孔子与子游之间的谈话,牵涉到的内容依然是“孝道”。不过,孔子在此处阐述的“孝道”,与前两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他在本章中强调,身为子女者不但要赡养好父母亲的身体,还要养好他们的心。只有心存尊敬与爱戴,才能给父母带去快乐和幸福。若是将这套理论套用到治理国家的方针中去,为政者不但可以让老百姓们吃饱穿暖,还能温暖百姓的心,让他们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原本就是没有什么表层道理可讲,因为这是出于人的至诚本性,是一种至情至性、无怨无悔的感情。“孝”字是“子”承“老”下,这说明它包含了相当深厚的感情。

对于孝,孔子有着更深的见解,他认为当时社会提出的孝,“是谓能养”,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犬马等牲畜也能得到饲养,倘若孝敬父母没有诚心,那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分别呢?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孝”必须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是一种自觉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情感,而不仅仅止于“供养”上。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

有一个儿子回乡为父亲办丧事,办完事后,要他的母亲跟随他进城生活,可是母亲执意不肯离开清静的乡下,说过不惯都市的生活。

后来,儿子并没有勉强母亲,说好以后每个月会寄给母亲300元生活费。这个村子十分偏僻,邮递员每个月只会来一两次。

这几年来,村子里面外出打工的人逐渐增多,所以邮递员在村里出现的日子就是留守老人的节日。每次邮递员一进村就会被一群大妈、大婶和老奶奶围住,争先恐后地问有没有自己家的信件或者包裹,然后又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评说对方的东西,或者是传递自己的喜悦,把这份喜悦与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天,邮递员交给这位母亲一张汇款单,母亲脸上立即洋溢出喜悦,因为这是她的儿子寄来的。这张3600元的高额汇款单在村子里面的大妈、大婶们手里传来传去,每个人都是一脸的羡慕。

又过了几个月,儿子收到了母亲的来信,母亲在信中只有短短几句话,说儿子不应该把一年的生活费一次寄回来,明年寄钱的时候一定要按月寄,一月寄一次。

结果,很快一年就过去了,儿子由于工作缠身,回老家看望母亲的愿望无法实现,儿子本来想按照母亲的嘱咐每个月寄一次生活费的,但是又担心工作忙怕忘了误事,便又到邮局一次性给母亲汇去3600元。

可是让儿子没有想到的是,几天之后,儿子收到了一张3300元的汇款单,原来是母亲汇来的。正当儿子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收到了母亲的来信。

母亲再一次在信中嘱咐说,要寄就按月给她寄,不然的话她一分也不要,反正自己的钱也够花。

儿子对于母亲的固执非常不理解,但还是按母亲的叮嘱做了。后来,他无意间遇到了一个来城市里面打工的老乡,顺便问起了母亲的近况。

老乡说,你的母亲虽然一个人生活,但是生活得非常快乐,特别是邮递员进村的日子,你的母亲就好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收到你的汇款,她都要高兴好几天呢!

儿子听着听着就已经泪流满面了,他直到这个时候才明白,母亲为什么坚持要他每个月给她寄一次钱,原来就是为了一年能有12次快乐。

母亲的心不是在钱上,而是在儿子的身上。

孝能感动天地,因为它是人世间最为真挚的一种情感,孝顺不只是物质赡养那么简单,它需要子女把全部的情感投入其中。

然而今天,许多自以为“孝”的人,实际上却把孝行完全形式化、浅薄化了,每月寄上点钱,就算完成“任务”了。更有甚者,不仅不把父母放在心上,而且把他们看作是一种负担,实际上早已背离孝道了。

一首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它表述出了多少父母的心声!

孝是指由父母对子女的爱而反射出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孝”应建立在“敬心”之上,孝顺父母要真心实意,如果只有物质奉养而无精神慰藉,则与喂饲犬马无异。子女应该关心体贴父母,一般地说,父母进入中年以后,体力和精力都不及从前了。所以,做子女的要多关心体贴父母,尽可能为父母分担家务劳动,自己料理好个人生活,不让父母操心,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当子女的,还应该经常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嘘寒问暖。当父母生病时,更需要细心照料。父母遇到不称心的事,要体贴父母,热心地为他们分忧解愁。父母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后,理应得到子女更多的照顾。要在物质上给予充分的帮助,更要在精神上关心、体贴老人。

今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交通、通讯设备日新月异,几千里外,亦可朝发夕至。何况今天想有大的发展,必须放眼世界。但是不管走多远,也应该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以免老人挂念并在精神上给予他们充分的关心与慰藉。

修改时间:2023-02-01 22:27:37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http://www.lunyu8.cn/2/wz/22.html

论语网 - 国学经典《论语》阅读平台